当前位置:首页 >> 预警防范

关于“返老还童药”,今天一次性说清楚……

2019-09-19 08:58:32浏览次数:

关于“返老还童药”,今天一次性说清楚……


关于“返老还童药”,今天一次性说清楚……

送送送

买保健品

送鸡蛋、送菜刀、送电扇……

而且还包邮到家!

天下竟有此等美事?

怎能不让人心动呢?

小心中招!

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,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%以上;在获得渠道中,老年人自购的比例达到了近40%。

什么是保健品?

1

“保健品”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,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。

疑问1:“保健品”是“保健食品”吗?

NO!

保健品≠保健食品!

保健食品有明确的法律定位,“保健品”没有!

保健食品受严格的法规监管,“保健品”没有!

诸多媒体报道中提及的“保健品”,实为内衣、床垫、器械、理疗仪、饮水机等,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。

疑问2:“保健品”是“药品”吗?

NO!

保健品≠药品!

药品可以治病,保健品不能治病!

保健食品与药品并无半点关系。

消费者或患者在决定选择哪一种时,可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进行查询,还可通过二者的批准文号进行鉴别。

警惕这些“糖衣炮弹”!

2

冒充专家、教授骗钱

2019年2月中旬,芙蓉公安分局五里牌派出所联合辖区农业银行成功化解一起坑老“保健品”骗局。

老嗲嗲在外参加宣传活动后,得知对方有款保健品效果“神奇”,可以“返老还童”,便跃跃欲试想买一个疗程给自己和老伴服用,当民警向老人询问该、保健品生产厂家、成份和生产许可等情况时,老人却连连摇头表示一概不知。

经民警好一番劝阻,嗲嗲才终于愿意相信民警所说,为其避免经济损失5万元。

相较于老嗲嗲而言,徐州的郑女士就没这么好运了。2018年8月,郑女士通过微信买到了假冒保健品。

对方称“不服用我们的产品,子宫就会被切除”,在其怂恿下郑女士购买了所谓“专家”所售卖的三无保健品。在其报警后,这伙人被当地警方抓获,现场缴获电脑、电话、手机及保健产品等物品一批。两个月间,8人横跨十几个省市,共骗取50名被害人财物约19万元。

“甜言蜜语”的哄骗

8月21日,一名70多岁的老人来到山东省东明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报案称:自己的钱被几个卖酒的人骗了。

原来,犯罪嫌疑人王某等人首先利用赠送鸡蛋等小恩小惠的方式吸引群众,后又以赠送“保健白酒”为诱饵,但需交纳少量现金购买礼品卡,然后再用礼品卡退还押金的方式,集中对老年人进行授课“洗脑”,一步步将40余名70岁左右的老人引入陷阱。

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

王阿姨曾经脑梗6次,并做过心脏搭桥、胃切除等手术。因为身体状况不佳,在邻居的推荐下,2017年3月9日,王阿姨来到一家保健品商店“听课”。

该店店长推荐其一款口服液产品,称能够排出人体垃圾、延缓衰老、提高免疫力,并可以治疗多种疑难杂症。销售人员郭某,让王阿姨在一天内服用3000毫升保健品,称必须要吃到腹泻、呕吐效果才好。

连续大量服用三天后,王阿姨因冠心病、急性心肌梗死死亡。

......

网络实拍资料图:一位老人家中堆积如山的保健品

像上述案例中用虚假宣传、“专家”讲座等手段进行售卖保健品,导致购买者被骗的不在少数。

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《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》2020年起全国所有保健食品须醒目标明:

保健食品不是药物

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

标签警示要“大写加粗”

《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》明确,从2020年1月1日起,所有保健食品都需要设置警示区,并且标注“保健食品不是药物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”警示语。警示区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%,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,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更加清楚。

保质期在显著位置清晰标注

对于很多消费者反映的保健食品保质期找不到、看不清、难计算的情况,《指南》要求,在保健食品标签显著位置,以“保质期至某年某月某日”的方式清晰标注。

认准小蓝帽标志

《指南》还提醒广大消费者,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,也就是常说的小蓝帽标志,注意保健食品批准文号、标签说明书的要求和禁忌。一旦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,或遇到夸大保健食品功效、宣传疾病治疗功能的,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。

网警提醒:

切勿相信“专家”讲座、

专治疑难杂症等夸张虚假宣传,

消费者要擦亮眼睛、理性消费。

(来源:芙蓉公安)